返回首页 | 收藏本站 | 
湘行天下厨政管理团队,湘菜名师,湖南名店
 酒店频道

中国饮食文化典籍大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6 21:47:03    浏览:3008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集。书中收录了以西周前期至公元前506年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的诗歌305首。其中《国风》160首,汇集了15个地区的民谣;《大雅》、《小雅》105首,汇集了当时的宫廷乐歌;《周颂》、《鲁颂》、《商颂》40首,是宗庙祭祀活动中吟诵的诗歌。该书中有不少诗句反映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文化。

  《周 礼》

  相传为周公旦(据说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人物)所撰,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分《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篇,详细记述了周王朝的官制。该书又名《周官》、《周官经》、《六官》、《六典》。据该书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书中分别详述了这些官职。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物的名称,并记载了各地的农作物和家畜。

  《楚 辞》

  战国时代后期的诗集。书中收录了屈原(前343-前277年?)及其门生宋玉、景差的作品二十五篇。诗中歌颂了当时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两省)的酒和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了许多食品和饮料,其种类与《诗经》、《礼记》中所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截然不同。

  《吕氏春秋》

  全二十六卷,计一百六十篇。记述战国时代末期诸家思想的著作。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宰相吕不韦(?-前135年)(注释:中国史料记载吕不韦(?-前235年)。--校者)撰。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故亦称《吕览》、《吕纪》、《吕论》。该书为战国末期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之作,是了解战国末期思想状况的必读书。书中卷十四《孝行览》的《本味》篇记述了伊尹因擅长烹饪被殷汤王看中,后被擢升为宰相,辅佐汤王创业的事迹,以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该书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烹饪著作。不过《孟子•万章章句上》中说:'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于汤,未闻以割烹也。'就是说,孟子否认伊尹是因精通烹饪而受到汤王重用的。

  《尔 雅》

  全三卷。前汉以前的辞书。十三经之一。传为周公旦和孔子(前551-前479年)门人所撰。是秦至前汉时期为阅读《诗经》、《书经》而编纂的中国最早的释字义的辞书。由《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篇组成。卷下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诸篇。

  《书 经》

  前汉中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十三经之一。传为孔子根据夏、商、周三代史官的记录编纂而成。但实际上它是儒家根据古代流传于鲁国(今山东省)的周公旦的逸话编纂的。该书又名'尚书',书中《禹贡》记述了各地贡品和农作物名称。

  《礼 记》

  前汉中期的儒教经典。五经、十三经之一。共有四十九篇。传为宣帝(前91-前49年在位)(注释:宣帝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3-前49年。-校者)时期的戴圣集录。书中记述了西周末期至前汉时期的礼(仪式的礼节)。在论述礼的意义和精神的《曲礼》篇、逐月记录了年中祭祀活动的《月令》篇、论述了礼的变迁的法则的《礼运》篇,以及论述了家族内的礼仪的《内则》篇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生活。

  《黄帝内经素问》

  全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一起被称为中国医学的古典。该书原型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其后,经数人的订正,现存的《素问》主要是唐宝应年间(762-763年)由太仆令王冰编纂的。该书的《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指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醴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传说他曾教人们栽培五谷,并发明了文学、音律、度量衡、医药、衣服和货币。

  《上林赋》

  前汉中期的诗。作者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诗中颂咏了皇帝在上林(即皇帝的御苑)游猎的情景,其中提到了许多食品和饮料。司马相如生于成都(在今四川省),他还写过描写诸侯游猎情景的《子虚赋》。他与临邛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的恋爱故事是很有名的。

  《七 发》

  前汉中期的诗。它是作者枚乘(?-前140年)侍奉梁孝王时为了启发太子,模仿东方朔的《七谏》而作的一首问答体的散文诗。诗中在告诫不要暴饮暴食的同时,列举了应当食用的食品和饮料。枚乘生于淮阴(今江苏省),曾为吴王濞的郎中和梁孝王的上客,景帝时做过弘农都尉。
《僮 约》

  前汉后期的韵文。作者王褒。这是一篇采用蜀郡(今四川省)的僮(奴隶)的买卖契约的形式、充满幽默感的赋。赋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开始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王褒,蜀郡资中县人,擅长诗赋,是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周围的一位文人。

  《急就篇》

  全四卷。前汉后期的字典。为元帝(前49-前33年在位)时任黄门令的史游所撰。亦称《急就章》、《急就》。该书分为三十四章,在姓氏、官府、市里名称的项下附有说明。书中有不少有关饮食的语汇,如'豆酱'等。

  《方 言》

  全十三卷。前汉末期的字典。扬雄(前53-18年)撰。书中集录了从各地到朝廷来的使者所用的方言,亦称《扬子方言》,共收入11900余字,其中有不少有关饮食的语汇,如'麦'、'麯'等。

  《蜀都赋》

  前汉末期的诗。扬雄作。诗中赞颂了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并提到多种食品。扬雄,成都人,著有《扬子方言》、《扬子法言》、《太玄经》等书。

  《说文解字》

  全三十卷。后汉中期的字典。许慎(约58-约147年)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100年)。全书收入15116字(其中异体字1163个),分为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书中分别对每字的字形、字义、音韵作了说明,是从体系上说明汉字的最早的字典,其中有不少与饮食有关的字。

  《释 名》

  全八卷。后汉中期的字典。刘熙撰。该书分为'释天'、'释地'等二十七类,解释了每字的含义。在'释饮食'项下,可以看到'胡饼'、'汤饼'、'索饼'等许多食品和饮料的名称。

  《四民月令》

  后汉后期的岁时记。崔寔(103?-170年?)撰。书中记述了每月应作的农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岁时记(逸文)。该书作为农业科技书的作用后来被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取而代之,因此南宋以后该书便失传了。清代以后,人们从《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玉烛宝典》等著作中收集了该书的逸文,编成辑本。在该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以储存为目的的加工食品。崔寔,涿郡安平(今河北省饶县)人,历任五原郡、辽东郡等地的太守。他曾从事过酒的酿造和贩卖,著有《政论》等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最早的药学书。亦称《本草经》、《本草》。书名虽冠以传说中的皇帝神农的名字,但一般认为,该书是战国时代至秦汉期间编纂的。原书已失传,只有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还载有该书的逸文。明代以后的刊本是后人集录的逸文,共收录了356种药物。相传神农曾教人农耕,还'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使人知避就之所,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所以自古以来他一直被人誉为医药业的创始人。

  《临海水土异物志》

  三国时期的地理书。黄龙二年(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兵前往夷洲(即今台湾)。据说当时随军同行的有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带)太守沈莹,本书就是此人所撰。本书在宋代以前就成为逸书。现存有明代陶宋仪(注释:日文版有误,应为陶宗仪。--校者)和杨晨的两种辑本。1981年又出版了张崇根的新辑本。新辑本的前半部分收录了有关台湾高山族的记事,后半部分收录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鱼介类、鸟类、竹木藤果等物产。

  《广 雅》

  全十卷。三国时期(魏)的字书。张揖撰。该书效仿《尔雅》的编目,将全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编,解释了18150字的含意。其'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编中可以找到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并首次出现了'馄饨'一词。

《南方草木状》

  全三卷。晋代前期的风土记。相传是受命调任交州(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和越南)的嵇含,根据自南方归来的人所述当地的情况而撰。其中记述了80种植物。但是,现在人们一般认为,该书在南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就已成为逸书。今天所能见到的此书,可能是后人将其逸文集录成册的,也可能是后人根据徐衷的《南方草木状》,以及同类书籍中的内容集录成册的。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荈赋》

  晋代前期的诗。杜育作。诗中赞颂了蜀(今四川省)的荈(即茶)。杜育,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曾历任西晋王朝的右将军和国子祭酒等职。

  《博物志》

  全十卷。晋代张华(232-300年)撰。相传此书最初有四百卷,后根据武帝(265-290年在位)的命令改为十卷。据说现存的此书不是原书,是后人将张华的遗文和同类书的逸文集录的。张华,范阳方城(今河南省固安县)人,晋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

  《抱朴子》

  全八卷。晋代道教经典。葛洪撰。该书的《内篇》(共二十篇)论述了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外篇》(共五十篇)论述了时政的得失和人事的可否。葛洪,出生于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的医师和道家。长于炼丹术,研究长生不老之法。著有《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书。

  《崔浩食经》

  全二十卷。崔浩(?-450年)撰。该书序文中说崔浩将其亡母遗留下来的文章整理为九编。但现存的只有这篇序文。有人怀疑《隋书•经籍志》中提到的《崔氏食经四卷》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多次提到的《食经》就是该书的原书。崔浩,清河东武(今河北省清河县)人。生前官至北魏的司徒,后因有人告其犯有大逆不道罪而被杀害。

  《本草经集注》

  全七卷。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药学书。五世纪末叶,陶弘景(456-536年)撰。书中将《神农本草经》所录365种药物和后来由名医发现,并收录于《名医别录》(后汉末期成书)的365种药物,合计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分别记述了这些药物的产地、采集方法、加工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陶弘景,丹阳秣陵(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在本书中,他首次采用了根据药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此外,他还著有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作补充的《补阙肘后百一方》,以及《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书。

  《齐民要术》

  全十卷,共九十二编。北魏末期的农业技术书。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乃至酿造、烹调、贮存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前人著作的理论。其中大量引用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杂五行书》、《食次》、《食经》等已经散佚的古书中的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六记载了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栽培方法,以及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卷七的第六十三编记载了贮存物品的用具;第六十四至六十七编中记载了酒类的酿造方法;卷八的第六十八至七十三编记载了盐、酱、醋、豉等调味品;卷八的第七十四编至卷九的第八十一编记载了各种烹调方法;第八十二至八十九编记载了贮存方法。撰者贾思勰曾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太守,从他的这一经历来看,书中所记内容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但其中不少菜肴被看作是今天各地名菜的原型。书中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摘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下),日本也出版了由西山武一、熊代幸雄翻译的全译本。

 《艺文类聚》

  全百卷。唐代初期的类书。欧阳询(557-641年)等人奉敕撰。书中分六十四门,根据1431种古书,先记事实,后录有关诗文,被视为后世类书之范。其中'礼'、'条文'、'食物'、'百谷'、'果'、'鸟'、'兽'、'鳞'、'介'等部中有关于饮食的内容。'食物'部的食、饼、肉、脯、酱、鲊、酪酥、米、酒等项中,载有关于唐代以前饮食的宝贵资料。

  《荆楚岁时记》

  全一卷。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岁时记。宗懔撰。原称《荆楚记》。记载了荆楚(今湖北、湖南两省)一年中的节日行事,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民间节日行事的记录。书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如寒食、曲水、汤饼、冰鉴、菊酒、羹、脍、赤豆粥、腌食等。

  《谢讽食经》

  隋代的食经。谢讽撰。书中记载了53种菜肴。但是只记载了名称,没有说明所用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所以许多菜不知究竟为何物。谢讽是隋炀帝(604-618年在位)时的尚食直长(即主掌皇帝饮食的尚食局的属官)。该书收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上)。
一切经音义》

  全二十五卷。唐代初期的字书。释玄应撰。也称《(大唐)众经音义》。该书是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的释玄应,奉敕命于贞观年间(627-649年)的最后几年里,为《一切藏经》中的词汇作的音义注解。书中引用许多古书的逸文,并有'馄饨'等许多有关饮食的用语。

  《备急千金要方》

  全三十卷。唐代初期论述食物疗法的医书。孙思邈(581-682年)于七世纪中叶撰。简称《千金要方》。其中卷二十六的'食治篇'独立成篇,亦称《千金食治》。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将以往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汇集整理,著成此书。另著有此书之续篇《千金翼方》。'食治篇'由序论、果实(29条)、菜蔬(58条)、谷米(27条)、鸟兽(40条并附鱼虫)组成。在'序论'中,作者发展了《黄帝内经素问》的理论,指出食物本身就是药,并论述了食品的利弊以及医师运用食疗方法的重要性。接着作者在后文中系统而且简单明了地记述了154种食品的药效。此外,在该书其他篇中也记有各种食疗方法。该书对后世的食疗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名中的'千金'二字是取自'人之性命重于千金'之意。

  《新修本草》

  唐代初期的药典。苏敬等人于显庆四年(659年)撰。亦称《唐本草》。该书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了新的药物品种,分为九类,共收录了850余种药材,其中不少是饮食原料。编纂该书的过程中,作者还将收集到的药材绘制成图,附上文字说明,编为《新修本草图经》和《新修本草图》。

  《千金翼方》

  全三十卷。唐代初期的医书。该书是孙思邈晚年时撰写的,为《备急千金要方》一书的续篇。该书卷十二、十四、十五中的有关论述发展了前书中的食疗理论。特别是卷十二的'养老大例'、'养老食疗'两篇开创了老年人食疗的先例,给后世的食疗法以巨大的影响。书中介绍了用生姜、白蜜、牛乳、葱白、粳米、羊头、羊肝等食物制作的17种药膳。

  《食疗本草》

  全三卷。唐代的食疗书。孟诜(621-713年)撰《补食法》(138条)一书,开元年间(713-741年),其弟子张鼎复增补89条,并将书名改为《食疗本草》。书中共收录了260种食品,其中为苏敬等撰《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一书未收者甚多。作者特别重视动物脏器、菌类植物和水草的药效,并且还比较了各地食品的差异。该书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一脉相承,被后人视为食疗书籍中的典范。有人甚至认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卢和的《食物本草》、沈季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等书,都不过是本书的修订本。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韦巨源食谱》

  唐代中期的食谱。该书是景龙三年(709年),韦巨源受命尚书左仆射之职时献上的'烧尾食'的菜单。其中罗列了58种菜的菜名,并附有简单的说明。所谓'烧尾食',是指唐代时初次被任命为大臣的人为皇帝献上的宴席。其名称来自黄河鲤鱼顺利越过龙门(位于陕西省韩城县和山西省河清县之间)后,被天火烧了尾巴,变身为龙的传说。该书收于'中国食经丛书'(上)。

  《本草拾遗》

  全十卷。唐代中期的药学书。成书于开元年间(713-741年),陈藏器撰。该书是为补充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苏敬的《新修本草》而作。原书未能流传至今。仅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08年刊)等书中有其逸文。

  《茶 经》

  全三卷。唐代中期的茶书。陆羽(733-804年)撰。是现存最早的茶书。全书分为十章,包括'源'(起源,字义和效用)、'具'(制茶的工具)、'造'(制茶方法)、'器'(煎茶用具)、'煮'(煎茶方法)、'饮'(饮茶方法)、'事'(茶经故事)、'出'(茶的产地和品质)、'略'(简略的茶)、'图'(将以上内容写于白绢之上,挂于茶席间)。陆羽,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上元初年(760年)前后,隐居苕溪(今浙江省吴兴县)。因撰写了此书被后人誉为茶圣。该书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在日本,分别有青木正儿译、布目潮沨译、林左马卫译三种译本。

  《煎茶水记》

  全一卷。唐代后期的茶经。张又新撰。传初称《水经》,后为与同名古书相区别而改此名。卷首载有刑部侍郎刘伯刍推荐的'七水',接着论述了团茶的衰退和抹茶的起源。最后列举了据说是由陆羽品评并向李季卿(?-767年)口授的'二十水'。张又新曾考上元和九年(814年)进士第一名,但是由于他后来成为臭名昭著的宰相李逢吉的部下,所以一直未能再晋升。该书收录于'中国食经丛书'(上)。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布目潮沨译本。

  《膳夫经手录》

  全四卷(但今仅存残本)。唐代的烹饪书、茶书。杨晔撰。书中介绍了26种食品的产地、性味和食用方法,此外还概述了饮茶的历史,介绍了各地的茗茶。特别是有关'不饦'(鹘突,即米粉团的一种)、'莼菜'(即水葵)、'鹘鴺'(即河豚)、'皛饭'(三白饭)、'芋头'、'樱桃'、'枇杷'的记述颇为有趣。另外,书中对饮茶的评价与陆羽的《茶经》有所不同。所谓'膳夫'是指朝廷中主掌皇帝饮食的官吏。该书本来可能是为了收集有关唐朝饮食的资料而作的。现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酉阳杂俎》

  全三十卷。唐代中期的杂文。段成式撰。由正集二十卷、续集十卷组成。书中收录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神怪事件,以及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物产等。卷七'酒食篇'中介绍了'笼上牢丸'(即烧卖)、'汤中牢丸'(水饺)等130余种食品,以及萧家的馄饨、庾家的粽子、韩约的樱桃饆饠、良翰的驴騣、驼峰炙等当时的名家制作的名菜。同时书中还指出:'物无不堪吃,唯在善以火候均五味。'此外,卷十六至卷十九的'广动植篇'中还记述了各地的食品。段成式(?-863年)原籍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生于荆州(今湖南省长江流域),历任吉州刺史、太常少卿等职,后辞官回荆州,以博览强记而闻名。该书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北户录》

  全三卷。唐代末期的风土记。为懿宗年间(859-873年)在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生活的段公路所撰。亦称《北尸录》,其中详细记述了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动植物和物产。书中引用了许多已散佚的书籍,故极有价值。

  《食医心鉴》

  全三卷。唐代后期的食疗书。九世纪中叶成书,昝殷撰。宋代以后,原书散逸。现存的此书是日本人从朝鲜的《医方类聚》一书中辑录的。全一卷,分十六类,其中收录了211种食疗法。不仅记述了名称和用量,而且还记述了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昝殷是蜀(今四川省)的名医,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妇产科的医书《产宝》(成书于817年。后由周颋于897年增补,并改称《经效产宝》)的著者。

  《十六汤》

  唐代后期的茶书。苏廙撰。亦称《十六汤品》、《汤品》。书中在'掌握茶的生杀予夺大权的是汤(开水)'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评论了冷热程度不同的汤3种、注水时缓急程度不同的汤3种、用不同茶具盛装的汤5种、用不同薪柴加热的汤5种,共计16种汤的得失。该书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布目潮沨译本。

  《岭表录异》

  全三卷。唐代末期的地理书。成书于昭宗年间(888-904年),刘恂撰。亦称《岭表录》、《岭表记》、《岭表异录》、《岭表录异记》、《岭南录异》。书中记述了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气候、风土和地理。原书已失传,现存此书是将《永乐大典》等书中的逸文集录而成的。

  《四时纂要》

  全五卷。唐代末期的农书。韩鄂撰。该书逐月记述了应作的农事,是填补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五世纪初)和陈旉(1076年-?)的《农书》(成书于十二世纪初期)之间空白的宝贵资料。特别是二月的'种茶'和四月的'收茶'是中国的有关茶树栽培的最早记录。与同属于华北地区农业岁时记的崔寔的《四民月令》相比,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具体记述了农业技术,带有农家历的性质;(2)占卜、禁忌等迷信色彩十分浓厚;(3)地主经营的观点很少。该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虚构之书'。直到1961年才由日本的山本敬太郎(山本书店店主)发现了1590年的朝鲜刊本。作者韩鄂是唐玄宗时做过宰相的韩休(?-739年)之兄韩偲的玄孙,估计是唐代末期至五代时期人。

  《唐摭言》

  全十五卷。五代时期的散文。王定保撰。书中记述了唐代贡举(即选官的考试)制度和应考者的故事。卷三中详细记述了有关曲江宴的礼仪、名目、宴名、诗文、典故和逸闻。

  《清异录》

  北宋卷。北宋时期的杂文集。作者陶榖(903-970年),邠州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人。曾仕于后晋、后汉、后周等王朝,后历任宋朝的礼部、刑部、户部尚书。该书采录了自隋代至五代的旧闻故事,共分为37门,648条。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馔羞'、'蔬菜'、'鱼'、'禽名'、'兽名'、'酒浆'、'茗荈'、'百果'等部门,共283条,是饮食史上的宝贵资料。特别是其中收录的谢讽的《食经》和韦巨源的《食谱》分别为隋代和唐代唯一的完整的宴席菜单。书中还收录了苏廙的《十六汤》。此外,该书中还首次出现了豆腐、红粬、绿花包子等食品。

  《太平广记》

  全五百卷。北宋初期的类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昉等人奉敕撰。该书根据从汉代至宋代的475种小说、笔记和稗史,分92门记述了奇谈异闻。其中卷五的'酒'篇提到'千日酒'和'若下酒';'食'篇中提到了'吴馔'、'御厨'和'五侯鲭'。此外,在'草木'、'畜兽'、'禽鸟'、'水族'、'昆虫'等篇中也有不少关于饮食的内容。

        《太平圣惠方》

  全百卷。北宋初期的医书。王怀隐等撰。淳化三年(992年刊)。也简称《圣惠方》。书中广泛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的治病方法。同时还收入了北宋以前的各种医药书籍的内容。卷九十六至卷九十七的'食治门'中收录了129种药粥。

  《荔枝谱》

  全一卷。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1012-1067年)撰。该书为中国最早的荔枝谱。书中分七章记述了荔枝的产地、性质、栽培方法、品种、加工方法。除介绍了荔枝的干燥方法和密煎方法之外,还介绍了与佛桑花混在一起用盐腌,把荔枝染成红色的'红盐'腌制方法。该书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1031年)齐名,据说后来关于福建、广东两省哪一方为荔枝原产地的争论就发端于此书。蔡襄,兴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历任杭州、泉州的知事和福州太守,长于书画,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著作,除本书外,尚有《茶录》等。

  《茶 录》

  全二卷。北宋中期的茶书。蔡襄撰。该书撰于皇祐年间(1049-1054年)。刻石于治平元年(1064年)。初献与仁宗(1022-1063年在位),后又作修改,再献与英宗(1063-1067年在位)。该书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论述了茶;下篇论述了茶具。书中提到的茶主要是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出产的茶。也许是该书专为皇帝而作的缘故,与陆羽的《茶经》(758年以后)相比,书中提到的茶末更为精细,茶具也更为高级。除此以外,蔡襄还写过一篇题为《茶记》的短文,以及与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齐名的《荔枝谱》等书。该书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养老奉亲书》

  全一卷。北宋时期的食疗书。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县令陈直撰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元大德年间(1298-1307年),泰宁(今福建泰宁县)总管邹铉为此书增补了卷二至卷四,并改书名为《寿亲养老新书》。书中指出,饮食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应根据季节的变化改变饮食生活,一旦患病,最好不服药,而用食疗。以这一观点为基础,书中介绍了231种药方,其中162种是食疗用的饭菜。

  《梦溪笔谈》

  全三十卷。北宋后期的散文。沈括(1031-1095年)撰。全书由正编二十六卷、续编一卷、补编三卷组成。书中分十七项目计609条,分别记述了政治、经济、法律的各种制度,个人的传闻故事,考古学、语言学、音乐和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记载。沈括,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政治家兼科学家。该书是沈括晚年时所著,在其死后不久刊行。

  《圣济总录》

  全二百卷。北宋末期的医书。官撰。因于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刊行,故亦称《政和圣济总录》。此后,又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和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两次刊行,后者称《大德重校圣济总录》。该书收集整理了流传于民间的治病方法和历代的文献。其中卷一百八十八至卷一百九十中详细介绍了'苁蓉羊肾粥'、'商陆粥'、'生姜粥'、'补虚正气粥'、'苦楝根粥'等113种药粥。

  《本草衍义》全二十卷。北宋末期的药学书。政和六年(1116年),寇宗奭撰。该书对掌禹锡等人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中的470种药物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还记述了鉴定药物优劣的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实例。

  《大观茶论》

  北宋末期的茶书。传为徽宗(1100-1125年在位)于大观元年(1107年)撰。书中分二十项论述了茶和饮茶方法。当时正值团茶发展的鼎盛期,书中详细记述了煎茶时用茶筅取代蔡襄的《茶录》所说的茶匙,将茶末搅拌起泡的方法。据说这是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煎茶法的起源。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山酒经》

  全三卷。北宋末期的酒书。政和七年(1117年),朱翼中撰。该书汲取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观点,详细记述了13种酒粬以及各种饮用酒和药用酒的酿造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追魂'、'火迫'等酿酒的新技术。朱翼中,吴兴(今江苏省吴兴县)人。终身未能得志于官场。他在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经营酿酒作坊,并根据其酿酒经验著成此书。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中馈录》

  所谓'中馈'是指女子在家庭中烹调,或指烹调的饭菜,作为转义词亦指妇女或妻子。同名的烹饪书有两种:(1)北宋'浦江吴氏'撰。浦江即今浙江省金华市。从'中馈'一词来看,吴氏很可能是一位妇女。从体例上看,现存的该书似乎只是原书的后半部分。一般认为该书是作者根据亲身体验撰写的烹饪记录。全书共76则。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2)清代末期,曾懿撰。书中记载了20种食品的制造和保存方法。这些记载虽都很简单,但符合科学原理,至今仍有不少记述是有用的。曾懿之父做过江西省吉安府的知府,著有《吟云仙馆诗稿》,其母著有《冷云仙馆诗稿》。家中有四男六女,懿为次女。其著书还有《女子篇》、《医学篇》、《古欢室诗集》等。其夫袁学昌是曾任翰林院编修之职的袁绩懋之子。他同其父一样曾在安徽省、湖南省等地做过官。所以,该书受江南饮食的影响很大。

《东京梦华录》

  全十卷。北宋初期的杂文。孟元老撰。著者早年生活于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因金军南下,于靖康二年(1127年)移居江南。绍兴十七年(1147年),他回忆起当年东京的繁华景象,记下了那里的坊市、节日、风俗等,著成此书。该书卷二记述了东京的'酒楼'和'饮食果子';卷三记述了'马行街铺席'、'天晓谓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记述了'筵会假赁'、'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卷五记述了当时的民俗。卷六至卷十中记录了与每月的节日行事有关的饮食。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的名菜,是今天探讨这些名菜起源的宝贵资料。

  《农 书》

  全三卷。南宋初期的农书。绍兴十九年(1140年),陈旉(1076-?)撰。该书是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后的最正统的农书。上卷记述了农业经营方法与栽培技术概论;中卷记述了养牛;下卷记述了蚕桑。据说陈旉为逃避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战乱,隐居于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那里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直到去世。

  《糖霜谱》

  全一卷。南宋初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王灼撰。全书分为七编。其首编中提到'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遂宁有此物。独遂宁为冠。'并且还讲述了唐大历年间(766-779年)邹和尚始造糖霜的故事。第二编中根据文献探讨了从甘蔗中提取砂糖的技术。第三编中记述了甘蔗的栽培方法。第四编中介绍了制造糖霜的工具及制造方法。第五编介绍了结霜法。第六编评论了结霜法的得失。第七编记述了糖霜的性味及食用方法。书中提到的福唐乃今福建省福清县;四明乃今浙江省宁波市;番禺乃今广东省番禺县;遂宁乃今四川省遂宁县。王灼,遂宁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72年)对此书有如下评价:'王灼称,糖霜以紫色为上,以白色为下。今日之尚乃以白为贵,以紫为贱。王灼称,须一年有半乃结,其结以自然。今制此物甚易,其法亦不相同。'

  《能改斋漫录》

  全十八卷。南宋时期的散文。吴曾撰。该书由历史故事、诗文典据、名物及制度的考证等2000余项目组成。该书十分之一的内容与饮食有关。其中有趣的记述很多。如脍残鱼的传说、盐豉与豆豉、小食与点心、鹘突与鹘突羊羹、汤饼、煮饼、水引饼、煮面、虾蟆与田鸡、一顿饭、缩项鳊等。吴曾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后历任工部郎中、严州知事等职。书名中的'能改斋'三字取自其书斋名。

  《橘 录》

  全三卷。南宋前期淳熙五年(1178年),韩彦直撰。亦名《永嘉橘录》。上卷介绍了柑品8种、橙品1种;中卷介绍了橘品18种,并认为泥山出产的乳柑(真柑)品种最佳;下卷中介绍了柑桔的栽培、贮存和加工方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熊蕃撰。北苑是位于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东部凤凰山麓的宫廷御用茶园。该茶园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处于极盛期。本书记述了其贡茶的历史及品质。著者去世后,其后代熊克又补充绘制了贡茶图及寸法图示,并于淳熙九年(1182年)刊行此书。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苑别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作者熊蕃的弟子、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赵汝砺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版该书时,为补其不备而撰。其中详细记述采茶和制茶的方法。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老学庵笔记》

  全十二卷。南宋前期的笔记。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陆游(号放翁。1125-1210年)撰。全书分为正编十卷,续编二卷,合计580条。该书内容是有关艺文方面的考订,但也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记载。如'李和的炒栗'、'砂糖的起源'等。

  《菌 谱》

  全一卷。南宋后期淳祐五年(1245年)陈仁玉撰。南宋时,浙江台州(今临海县一带)生产的菌作为烹饪的原料而受到重视。故此,隐居于台州的著者在书中记述了当地特产的11种菌的产地、采摘期、形状、颜色和性味。书中还附有食毒菌后的解毒法。

  《山家清供》

  全二卷。南宋末期的烹饪书。咸淳二年(1266年)前后刊行。书中以素食为中心介绍了100余种菜肴。其中的'拨霞供'是今天的涮羊肉的原型(但当时不仅使用羊肉,而且还用兔肉和猪肉)。'山海兜'中首次出现了酱油。此外,'牛蒡脯'是很罕见的食用牛蒡的实例。作者林洪在介绍'寒具'的一节中提到'吾翁和靖先生',据此,有人认为他是隐居于杭州西湖畔孤山中,种梅养鹤,人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号和靖先生。967-1028年)的后裔。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说。林洪本人似乎也是流浪于长江、淮河流域,度过了隐士的一生。该书是有关南宋时期江南地区饮食生活的宝贵资料。现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梦粱录》

  全二十卷。元代初期的杂记。吴自牧撰。该书模仿追述北宋国都东京的《东京梦华录》的体例,记述了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年中行事、市镇、商店及物产等。卷一至卷六中记载了与每月的行事有关的饮食;卷十三中记载了团行、铺席和夜市;卷十六中记载了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菜从食店、米铺、肉铺、鲞铺;卷十八中记载了各地的物产;卷十九中记载了'四司六局筵会假赁'等。该书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都是了解南宋饮食生活的绝好资料。

  《武林旧事》

  全十卷。元代初期的杂记。撰者周密(1232-1308年)把从名门世家的老人们那里听到的有关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繁荣景象的旧闻故事,根据追述北宋国都东京的《东京梦华录》的体例,归纳整理、著成此书。其中卷六记载了诸市、酒楼、市食、果子、菜蔬、粥、豝鲊、凉水、糕、蒸作从食、诸色酒名等;卷三中记载与每月行事有关的饮食;卷九中收录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行幸武将张俊官邸时的进奉物品名单《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该书与吴自牧的《梦粱录》同是了解南宋饮食生活的绝好资料。

  《大观茶论》

  北宋末期的茶书。传为徽宗(1100-1125年在位)于大观元年(1107年)撰。书中分二十项论述了茶和饮茶方法。当时正值团茶发展的鼎盛期,书中详细记述了煎茶时用茶筅取代蔡襄的《茶录》所说的茶匙,将茶末搅拌起泡的方法。据说这是日本茶道中的抹茶煎茶法的起源。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山酒经》

  全三卷。北宋末期的酒书。政和七年(1117年),朱翼中撰。该书汲取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观点,详细记述了13种酒粬以及各种饮用酒和药用酒的酿造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追魂'、'火迫'等酿酒的新技术。朱翼中,吴兴(今江苏省吴兴县)人。终身未能得志于官场。他在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经营酿酒作坊,并根据其酿酒经验著成此书。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中馈录》

  所谓'中馈'是指女子在家庭中烹调,或指烹调的饭菜,作为转义词亦指妇女或妻子。同名的烹饪书有两种:(1)北宋'浦江吴氏'撰。浦江即今浙江省金华市。从'中馈'一词来看,吴氏很可能是一位妇女。从体例上看,现存的该书似乎只是原书的后半部分。一般认为该书是作者根据亲身体验撰写的烹饪记录。全书共76则。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2)清代末期,曾懿撰。书中记载了20种食品的制造和保存方法。这些记载虽都很简单,但符合科学原理,至今仍有不少记述是有用的。曾懿之父做过江西省吉安府的知府,著有《吟云仙馆诗稿》,其母著有《冷云仙馆诗稿》。家中有四男六女,懿为次女。其著书还有《女子篇》、《医学篇》、《古欢室诗集》等。其夫袁学昌是曾任翰林院编修之职的袁绩懋之子。他同其父一样曾在安徽省、湖南省等地做过官。所以,该书受江南饮食的影响很大。

《东京梦华录》

  全十卷。北宋初期的杂文。孟元老撰。著者早年生活于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因金军南下,于靖康二年(1127年)移居江南。绍兴十七年(1147年),他回忆起当年东京的繁华景象,记下了那里的坊市、节日、风俗等,著成此书。该书卷二记述了东京的'酒楼'和'饮食果子';卷三记述了'马行街铺席'、'天晓谓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记述了'筵会假赁'、'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卷五记述了当时的民俗。卷六至卷十中记录了与每月的节日行事有关的饮食。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的名菜,是今天探讨这些名菜起源的宝贵资料。

  《农 书》

  全三卷。南宋初期的农书。绍兴十九年(1140年),陈旉(1076-?)撰。该书是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后的最正统的农书。上卷记述了农业经营方法与栽培技术概论;中卷记述了养牛;下卷记述了蚕桑。据说陈旉为逃避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战乱,隐居于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在那里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直到去世。

  《糖霜谱》

  全一卷。南宋初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王灼撰。全书分为七编。其首编中提到'糖霜,一名糖冰。福唐、四明、番禺、遂宁有此物。独遂宁为冠。'并且还讲述了唐大历年间(766-779年)邹和尚始造糖霜的故事。第二编中根据文献探讨了从甘蔗中提取砂糖的技术。第三编中记述了甘蔗的栽培方法。第四编中介绍了制造糖霜的工具及制造方法。第五编介绍了结霜法。第六编评论了结霜法的得失。第七编记述了糖霜的性味及食用方法。书中提到的福唐乃今福建省福清县;四明乃今浙江省宁波市;番禺乃今广东省番禺县;遂宁乃今四川省遂宁县。王灼,遂宁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72年)对此书有如下评价:'王灼称,糖霜以紫色为上,以白色为下。今日之尚乃以白为贵,以紫为贱。王灼称,须一年有半乃结,其结以自然。今制此物甚易,其法亦不相同。'

  《能改斋漫录》

  全十八卷。南宋时期的散文。吴曾撰。该书由历史故事、诗文典据、名物及制度的考证等2000余项目组成。该书十分之一的内容与饮食有关。其中有趣的记述很多。如脍残鱼的传说、盐豉与豆豉、小食与点心、鹘突与鹘突羊羹、汤饼、煮饼、水引饼、煮面、虾蟆与田鸡、一顿饭、缩项鳊等。吴曾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后历任工部郎中、严州知事等职。书名中的'能改斋'三字取自其书斋名。

  《橘 录》

  全三卷。南宋前期淳熙五年(1178年),韩彦直撰。亦名《永嘉橘录》。上卷介绍了柑品8种、橙品1种;中卷介绍了橘品18种,并认为泥山出产的乳柑(真柑)品种最佳;下卷中介绍了柑桔的栽培、贮存和加工方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熊蕃撰。北苑是位于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东部凤凰山麓的宫廷御用茶园。该茶园在宣和年间(1119-1125年)处于极盛期。本书记述了其贡茶的历史及品质。著者去世后,其后代熊克又补充绘制了贡茶图及寸法图示,并于淳熙九年(1182年)刊行此书。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北苑别录》

  全一卷。南宋前期的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作者熊蕃的弟子、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帐司赵汝砺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再版该书时,为补其不备而撰。其中详细记述采茶和制茶的方法。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老学庵笔记》

  全十二卷。南宋前期的笔记。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陆游(号放翁。1125-1210年)撰。全书分为正编十卷,续编二卷,合计580条。该书内容是有关艺文方面的考订,但也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记载。如'李和的炒栗'、'砂糖的起源'等。

  《菌 谱》

  全一卷。南宋后期淳祐五年(1245年)陈仁玉撰。南宋时,浙江台州(今临海县一带)生产的菌作为烹饪的原料而受到重视。故此,隐居于台州的著者在书中记述了当地特产的11种菌的产地、采摘期、形状、颜色和性味。书中还附有食毒菌后的解毒法。

  《山家清供》

  全二卷。南宋末期的烹饪书。咸淳二年(1266年)前后刊行。书中以素食为中心介绍了100余种菜肴。其中的'拨霞供'是今天的涮羊肉的原型(但当时不仅使用羊肉,而且还用兔肉和猪肉)。'山海兜'中首次出现了酱油。此外,'牛蒡脯'是很罕见的食用牛蒡的实例。作者林洪在介绍'寒具'的一节中提到'吾翁和靖先生',据此,有人认为他是隐居于杭州西湖畔孤山中,种梅养鹤,人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逋(号和靖先生。967-1028年)的后裔。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说。林洪本人似乎也是流浪于长江、淮河流域,度过了隐士的一生。该书是有关南宋时期江南地区饮食生活的宝贵资料。现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梦粱录》

  全二十卷。元代初期的杂记。吴自牧撰。该书模仿追述北宋国都东京的《东京梦华录》的体例,记述了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年中行事、市镇、商店及物产等。卷一至卷六中记载了与每月的行事有关的饮食;卷十三中记载了团行、铺席和夜市;卷十六中记载了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菜从食店、米铺、肉铺、鲞铺;卷十八中记载了各地的物产;卷十九中记载了'四司六局筵会假赁'等。该书和周密的《武林旧事》都是了解南宋饮食生活的绝好资料。

  《武林旧事》

  全十卷。元代初期的杂记。撰者周密(1232-1308年)把从名门世家的老人们那里听到的有关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繁荣景象的旧闻故事,根据追述北宋国都东京的《东京梦华录》的体例,归纳整理、著成此书。其中卷六记载了诸市、酒楼、市食、果子、菜蔬、粥、豝鲊、凉水、糕、蒸作从食、诸色酒名等;卷三中记载与每月行事有关的饮食;卷九中收录了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行幸武将张俊官邸时的进奉物品名单《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该书与吴自牧的《梦粱录》同是了解南宋饮食生活的绝好资料。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全二十卷,十集。元代前期的百科全书。撰者不详。该书对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其中与饮食有关的记载有巳集卷十一、卷十二的'诸品茶',庚集卷十三、卷十四的'饮食类',共计377条。该书对后世影响之大,堪与北魏的《齐民要术》相匹敌。该书中介绍了在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中仅载名称而未记制作方法的许多食品的制作方法,而且还介绍了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是研究宋、元饮食史的宝贵资料。该书已收入日本《家政学文献集成》(续集)江户时代之四和'中国食经丛书'(上)。另有中村璋八、佐藤达全的摘译本。

  《事林广记》

  全十三卷,十集。元代初期的类书。陈元靓撰。据说为至元二十年(1283年)刊行。书中与饮食有关的记载并不太多,主要见于卷一至卷五,约100余条,其中详细介绍了《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中仅载名称而未记具体内容的宋代的酒类和菜肴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蓝桥风月酒'、'羊羔酒'、'洞庭春色'、'东坡脯'、'筭子?'(算条巴子)、'羊肉旋鲊'、'佛跳墙'、'水晶脍'、'冻鸡'、'假蛤蜊'、'鸡子绵酒'、'假羊眼羹'等。该书与同时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相比,后者具有北方特色,而前者则具有浓厚的南方饮食的色彩。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农桑辑要》

  全七卷,元代初期的官撰农书。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司农司撰。全书分为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桑、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10类。在引用前人著作的同时,还在'新添'条下记述了作者的见解。看来该书是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典范,以黄河流域的农业为记述对象完成初稿的。后来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又增加了橙、橘、栌子、甘蔗等南方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并作了修改。

  《农 书》

  全三十六卷(或二十二卷)。元代中期的农书。皇庆二年(1313年),王祯撰。分为'农桑通诀'(六集二十六目)、'百谷谱'(十一集八十三目)、'农器图谱'(二十集二百六十一目)、'杂录'(二目)。该书不仅参照了前人的85种著作,而且还通过实地勘察,系统地归纳了南北方地区的水田和旱田农业,对其利害得失作了评价。该书在清代中期之前并未完全普及,直至十九世纪末叶开始提倡实学之后,才广泛流传起来。

  《农桑衣食撮要》

  全二卷(或一卷)。元代中期的农书。延祐元年(1314年),鲁明善撰。亦称《农桑撮要》、《养民月宜》。书中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每月中应作的农事,并自信地声称该书介绍了所有的'天时地利之宜,种植敛藏之法'(见该书《自序》)。鲁明善,维吾尔族人,任寿州(今安徽省寿县)郡监时,著成此书。

  《饮膳正要》

  全三卷。元代后期的食物养生书。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并于天历三年(1330年)三月三日(即传说中的西王母祝寿日),献与文宗皇帝。书中对230余种食品原料作了简单的食用与药用的说明,并介绍了230余种宫廷菜。其中记载了许多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品。书中介绍的'芙蓉鸡'、'柳蒸羊'、'鼓儿签'、'天花包子'、'剪花馒头'、'围像'、'春盘面'等,至今仍不失为著名的宴席食品。关于食物养生方法,大多是照抄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以及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的文字。此外,还可以看到苏敬的《新修本草》和孟诜的《食疗本草》的影响。忽思慧,蒙古族人,一说维吾尔族人。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另有中村璋八和佐藤达全的摘译本。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元代末期的烹饪书。撰者倪瓒(1301-1370年),无锡县城东二十里的梅里的地主兼商人,元末四大画家之一。'云林堂'是其宅邸内一所建筑的名称。因当时农民起义连年不断,他便同家人以小船为居,往来于太湖(江苏省南部)和三泖(今上海市松江县的泖湖)之间,过着隐士的生活。是书虽然仅介绍了50余种食物和饮料,但它是介绍元代无锡地区饮食的唯一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中介绍的菜肴有许多是今日名菜的原型。例如:'青虾卷焟'(即今'凤尾虾')、'蜜酿蝤蛑'(今'芙蓉蟹头')、'海蜇羹'(今'芙蓉海底松')、'鲫鱼肚儿羹'(今'生炒蝴蝶片')。

  另外,书中介绍的食物原料有不少是水产品,其中生食蛤蜊以及把烫热的酒浇在蚶子上的吃法是其他著作中不曾记载的。书中还省次出现了'莲花茶'和'橘花茶'(实际上是茉莉花茶)的制作方法。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称李渔的《闲情偶寄》和陈继儒的《眉公杂著》等出自文人之手的烹饪书为陈腐之作。但对倪瓒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还将烧鹅命名为'云林鹅',收录于《随园食单》中。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馔 史》

  传元代之作。撰者不详。该书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编》、韦巨源的《食谱》、谢讽的《食经》、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书中辑录了诸如'高宗幸张府节次略'等有关饮食的旧闻故事。书中还将元代以前的67位饮食家划分为'味妙者'、'味工者'、'味俊者'、'味勇者'、'味洪者'、'味酷者'、'味猥者'、'味小人者'。

  《多能鄙事》

  全十二卷。明代初期的类书。刘基(1311-1375年)撰。该书分十一个部门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其中卷一至卷三与饮食有关,但是其记载有许多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类似。这一点在卷二记述的基本烹饪方法中尤为显著。卷四记述了老年人的食疗养生方法。刘基,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对明朝有创业之功,被人喻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书中附有嘉靖十九年(1540年),青田县儒学训导浮梁鲁轩程法有撰写的序。其书名由来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吾少贱,故鄙事多能也'。也有人认为该书是后人的伪作。

  《饮食须知》

  全八卷。明代初年的烹饪书。撰者贾铭,浙江海宁州(今海宁县)人,其百岁时正值明朝建立,终年106岁。据说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曾向其寻问长寿的秘诀,他奉献给皇帝的就是此书。该书以食物原料为重点,从医药学和养生学的角度对368种食物作了说明。特别是鱼类有65种之多。该书还首次记载了玉米。

  《易牙遗意》

  全二卷。元末明初的烹饪书。撰者韩奕,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传为北宋宰相韩琦(1008-1075年)的后裔。这部韩家的烹饪菜单集后来是由周覆靖(注释:应为周履靖,日文版有误。-校者)整理、编辑并收入《夷门广犊》(1597年刊行)。其中共介绍了150余种食品。在强调味的浓淡相宜、色彩艳丽以及重视用汤等方面,与现代的苏州菜的特点相同。书中首次记载了'火肉'(即火腿)的制作方法,并且还记载了'烧饼面枣'、'卷煎饼'(春卷)、'藏粢'(糯米粉豆沙卷)、'五香糕'等饮食史上十分宝贵的点心制作方法。也有人认为本书作者是明代黄省曾。所谓'易牙',是指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以高超的烹饪技术讨好齐桓公。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下)。

  《救荒本草》

  全二卷(或为四卷、八卷)。明代初期的救荒书。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1370-1425年)撰。永乐四年(1406年)刊行。作者在其领地开封时,因耕地荒芜,野草丛生,逐令人尝食一些似可用于充饥的植物,从中选出414种,并绘制成图。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九中也收录了此书,并加了'附语',但在收录时也省略了该书的部分内容。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陆柬在开封将此书上梓付印时,误认为撰者是朱橚之子周宪王朱有燉。后来李时珍和徐光启也承袭了此说,所以该书后来以《周宪王救荒本草》之名流传起来。

  《野菜谱》

  全一卷。明代中期的救荒书。撰者王磐(1470?-1530年)。他在嘉靖三年(1524年)为该书作的自序中谈到著述此书的缘由。其大意是,正德年间(1506-1521年)长江和淮河流域经常遭受水害旱灾。道路上到处是饥民,他们以野菜充饥。可是有些野菜'形类似而善恶异'。不少人因吃了有毒的野菜而伤身。于是作者移居农村,'涉猎得六十余种,将其绘制成图,并因其名而付咏'。就是说,他将60余种野菜描绘成图,附上与之有关的歌谣,说明了其野生状态及吃法。但是,该书中没有具体指出野菜的可食部分,而姚可成的《救荒野谱》的前半部分收录了该书所列的60余种野菜,并指出了这些野菜的可食部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六十中也收录了该书所载的野菜。王磐,江苏省高邮县人,散曲家,号西楼,著有《王西楼乐府》。

  《制茶新谱》

  明代中期的茶书。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年),钱椿年撰。但是该书后来以《茶谱》为名被收入顾元庆编《顾氏四十家小说》一书中,并且未记作者名。所以在1913年以前,该书一直被认为是顾元庆撰《茶谱》。该书记述了茶树概况、各地的茶、茶的栽培、采茶、贮存、炙茶、各种茶的制作法、煎茶四要(水的选择、洗茶、开水的冷热程度、茶具的选择)、点茶三要(茶具的清洗、烤干茶盏、选择水果)、茶的效用等内容。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臞仙神隐书》

  全二卷。明代初期的农书。明宁献王朱权撰。亦称《神隐》。其上卷记述了养生法与家政之术(其中部分是有关农事的记载)。下卷题为'归田之计'记述了农家的活动。其中包括:春151条、夏123条、秋105条、冬86条、牧养之法16条、治六畜诸病法64条。下卷中的记述许多依据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1314年),但与之相比,内容更为详尽。朱权(?-1448年),明太祖第十七子;受封于南昌(今江西南昌市),称宁王。其死后,谥号献。故一般被称作宁献王,臞仙是其号。另著有《通鉴博论》等。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便民图纂》

  全十六卷。明代中期的农书。一般认为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邝璠撰,也有人认为是当时做江西省信丰县知事的曾政所撰。书中记载了农业、园艺、养殖畜牧的技术、民间的治病处方、饮食用具的常识,以及阴阳占卜等迷信。该书如同一部农家宝书,相继在各地刊行,并广泛流传。

  《宋氏尊生》

  全十卷。明代中期的烹饪书。该书也就是收入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1505年刊)中的宋公望(即宋诩之子)'尊生部十卷'。书中收录了'汤部七十二方'、'水部十四方'、'酒部三十一方'、'粬部十五方'、'酱部十四方'、'醋部二十一方'、'香头部二方'、'爊料部八方'、'糟部二方'、'素馅部二方'、'辣部二方'、'面部十一方'、'粉部三方'、'餹部五方'、'蜜部二方'、'粥饭部豆附三方'、'果部五十二方'、'茶部五方'。但其内容多因袭元代初期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刘基的《多能鄙事》和朱权的《臞仙神隐书》等书的内容。另外,在宋诩撰写的'家规部'中有关于举行祭祀庆典时的供品以及节日饮食的说明:在'树艺部'中有关于360种植物和36种动物的说明。该书已收入'中国食经丛书'(上)。

煮泉小品》
  全一卷。明代中期的茶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田艺蘅撰。书中分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诸谈等章节,论述了沏茶用的泉水。田艺蘅,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西湖游览志》的作者田汝成之子。其著述甚多,有《留青日札》等。该书在日本有青木正儿译本和中村乔译本。

  《理生玉镜稻品》

  全一卷。明代中期的农书。黄省曾撰。亦称《稻品》。书中记述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出产的34种水稻(其中粳米21种,糯米13种)的品质及播种和收获时期。黄省曾,嘉靖十年(1531年)的举人,另著有《蚕经》、《种鱼经》、《艺菊书》、《种芋法》等。

  《种鱼经》

  全一卷。明代中期的农书。黄省曾撰。亦称《养鱼经》或《鱼经》。书中记述了幼鱼的人工孵化方法、养鱼方法及鱼的种类。是中国最早的养鱼专著。

  《种芋法》

  全一卷。明代中期的农书。黄省曾撰。亦称《芋经》。该书首编中记述了芋薯的种类及其方言名称,但没有提到甘薯和马铃薯。第二编中记载了有关芋薯的'食忌'。第三编中援引《齐民要术》、《四民月令》等古籍的记载,论述了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的芋薯栽培方法。第四编中记载了有关芋薯的传闻故事。

  《本草纲目》

  全五十二卷。明代末期的药学书。李时珍(1518-1593年)用40年的时间,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著成,并于万历二十四年由其子李建元奉献给朝廷。该书集以往100余种医药学著作之大成,收录了1518种药物。并且增补了374种,合计为1882种药物,同时还收录了1万余种药方及1000余幅插图。书中与医药、养生、食疗、营养有关的饮食方面的记述甚多。李时珍,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于医师世家。除此书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另外,到了清代又出版了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遵生八笺》

  全十九卷。撰者高濂,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剧作家。著有《雅尚斋诗集》、《玉簪记》、《节孝记》等书。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书中附有万历十九年(1591年)写的序。该书从八个方面(即八笺)讲述了通过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方法。这八笺是'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饮馔服食笺'、'燕闲清赏笺'、'灵秘丹药笺'、'尘外遐举笺'。其中'饮馔服食笺'自卷十一至卷十三,收录了3253种饮食和药方及15种专论。此外,该书中的卷十一至卷十三和卷十二中的'野蔌类九十六种'一章还曾分别以《饮馔服食笺》和《野蔌品》为名单独出版。高濂还著有《草花谱》、《兰谱》等书。该书的摘录收于'中国食经丛书'(下)。

  《茶 疏》

  全一卷。明代末期的茶书。万历三十年(1603年)前后,许次纾撰。书中分36条论述有关种茶、茶的品质、采茶、制茶、贮存、烹点等方面的技术,并且还谈到饮茶嗜好与煎茶方法的变迁。从内容及体例上看,该书是明代茶书中最完备的一部。在日本有青木正儿和中村乔的两种译本。

  《群芳谱》

  全三十卷。明代末期的博物志。亦名《二如亭群芳谱》。撰者王象晋,山东省新城(今桓台县)人,万历年间(1573-1620年)考中进士,历任浙江右布政使等职。该书分为十二部门,其中'谷谱'、'蔬谱'、'果谱'、'茶谱'的内容有不少与饮食有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根据敕命,对该书内容作了增补,并改称《广群芳谱》。

  《天工开物》

  全三卷。明代末期的科技百科全书。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撰。上卷中对谷类、纺织、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的技术,中卷对陶瓷、铸造、车船、锻造、焙烧、油脂、造纸的技术,下卷对冶金、兵器、朱墨、制曲、珠玉,分别作了详细的记述。宋应星,江西省奉新县人,万历年间的举人。曾历任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知事等职。崇祯十七年辞官还乡,顺治年间(1644-1661年)去世。其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等。

  《农政全书》

  全六十卷。明代末期的农书。作者徐光启(1562-1633年),上海人。据说他在天启元年(1621年)受到魏忠贤的弹劾后,立刻骑驴还乡,闭门谢客写出了此书。一般认为该书完成于崇祯元年(1628年)之前,后经陈子龙又对该书作了一番所谓'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的整理,于崇祯十二年刊行。该书参照了225种已出版的农书和文献,并且还吸收了从利玛窦和熊三拔等西方传教士那里得到的西方的科技知识,被认为是'中国农书的集大成'。书中收录了徐光启本人撰写的《稗蔬》(卷二五)、《种藷法》(卷二七),以及周定王朱橚的《救荒本草》(卷四六至卷五九。附有徐光启的'附语',并作了删节)和王磐的《野菜谱》。
 

打印】   【返回顶部】   【关闭
名厨频道
湘菜大师郑
湘菜名厨厨
湘菜名厨周
湘菜名厨刘
湘菜名厨陈
湘菜名厨童
 
专家团队
 
联系我们
 中国湖南菜_湘行天下厨政管理团队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高桥大市场西
 网址:www.zghnc.com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0-2028 © [湖南美食网
湖南美食网是一家非盈利性传播机构,没有授权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开展其它营利项目。
本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通知我们将会在24小时之内处理.
网站ICP备案号:湘ICP备2024042453号